游艇業突現轉機?
2012-12-21 16:28:59 來源: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“巧合”的糾結
一登上自己廠正在建造中的72尺游艇(船型 船廠 買賣),上海巧合游艇制造有限公司(巧合)董事長王國隆完全變成了一個興奮的“孩子”,他在船頭船尾走來走去,向記者描繪他構想中的游艇布局,說來說去還是離不開“釣魚艇”概念。的確,巧合是業內公認的國內制造釣魚艇最好的企業,“我們在北美的銷量是國內最大的。”說起取得的成績,王國隆一點都不想謙虛。
“巧合舍得用好料,就像這臺馬上就要試航的50尺釣魚艇,用了3臺沃爾沃遍達(船機庫 位置)的IPS發動機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,航速可達到38節,應該說是目前國內最好的釣魚艇。”資深游艇專家,曾經長期經銷沃爾沃遍達發動機的葉寶林向記者說道。
即便王國隆不惜血本想造好艇,但說起國內的游艇市場,他還是顯得非常無奈:“我是臺灣島人,上世紀90年代初就在國內發展游艇業,應該說我是國內最早從事游艇業的,但是與其他同行一樣,巧合在國內已經運營20多年,始終都沒法發展壯大,這里面的原因很復雜,其中一點是國內沒有濃厚的游艇文化。國內現在有錢人很多,但是他們把游艇買回去之后,一般也就是放在家里給人看,以顯示自己的經濟實力,而真正開著游艇出海的人很少……”
因為20多年來在游艇方面吃了不少虧--據稱,今年巧合的虧損或達1000萬元。作為商人的王國隆開始算計了:“現在也有一些人想進入游艇業,我對他們說不用重起爐灶,與我合作唄,我讓他做老板。”在記者追問是否這就意味著他想賣掉巧合時,作為游艇愛好者的王國隆著急了:“不是賣,是合作,畢竟我做了20多年了,廠里的一磚一瓦都凝聚著自己的心血,是有感情的。”
王國隆的糾結很有代表性,本刊曾經調研過游艇領域,據全國游艇發展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馬正明介紹,現在國內游艇產業很少有真正賺錢的,“游艇企業90%虧損,游艇俱樂部99%虧損,剩下的一些能盈利的,也幾乎都是因為地皮升值而賺錢。”
據葉寶林介紹:“這種全面虧損的局面的確是事實,但這種狀況是可以改變的,F在的游艇企業大多小而分散,各自的強劣勢很明顯,比如巧合的強勢在五金件,因為王國隆是以游艇五金件發家的;而恰爾斯的優勢在內飾,因為其老板是做家具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出身的……如果能夠把這些企業整合起來,應該能夠形成規模效應。”
葉寶林的邏輯是,有了規模效應,就能夠產生社會影響力、帶動消費市場,從而帶動整個游艇文化,這是一個良性循環,而諸雄各自為戰勢必產生內耗。在產業的起步階段,合作應該優先于競爭。
正是在這樣的考慮下,葉寶林正在積極籌措長三角游艇行業協會。
“目前,上海君領游艇會在崇明沿岸打造200個游艇泊位,預計將共建1300個游艇泊位。應該說這個規模足以產生影響力。”而包括王國隆在內的游艇制造企業都表示,愿意將自己的游艇停泊在上海君領游艇會碼頭。
“從上海君領游艇會的經驗來看,游艇業還是認可規模效應這個理念的;而從我現在籌措長三角游艇行業協會的情況來看,包括游艇企業在內的業界也都積極反饋。”葉寶林稱。